孕育新生命是一段既神奇又充满挑战的旅程,每位孕妇都承载着无尽的期待与希望。在这个特殊阶段,有些孕妇可能会遭遇 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”,它不仅威胁着孕妇的健康,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。
什么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?
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,分妊娠期高血压、子痫前期-子痫、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、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四类。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、蛋白尿、水肿等典型症状。
妊娠期高血压:指妊娠 20 周后,收缩压 ≥ 140 mmHg 和(或)舒张压 ≥ 90 mmHg;蛋白尿检测阴性。收缩压 ≥ 160 mmHg 和(或)舒张压 ≥ 110 mmHg 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。妊娠期高血压在产后 12 周内恢复正常。
子痫前期:妊娠20周后孕妇出现收缩压≥140mmHg和(或)舒张压≥90mmHg,伴有下列任意1项:
出现蛋白尿(24小时尿蛋白定量≥0.3g/24 h,或尿蛋白/肌酐比值>0.3,或随机尿蛋白≥(+))。
无蛋白尿但伴有心、肺、肝、肾等重要器官,或血液系统、消化系统、神经系统的异常改变,胎盘-胎儿受到累及等。
子痫: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强直性抽搐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抽风”。
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:孕妇在怀孕前就存在高血压或在妊娠20周前发现收缩压≥140mmHg和(或)舒张压≥90mmHg,妊娠期无明显加重;或妊娠20周后首次发现高血压但持续到产后12周以后。
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:慢性高血压妇女妊娠前无蛋白尿,妊娠20周后出现蛋白尿;或妊娠前有蛋白尿,妊娠后蛋白尿明显增加,或血压进一步升高,或出现血小板减少<100×10°/L,或出现其他肝肾功能损害、肺水肿、神经系统异常或视觉障碍等表现。
哪几类孕妇容易患妊娠期高血压?
年龄过大(≥40岁)
子痫前期病史、家族史者
初次产检时BMI ≥35kg/m2
初次怀孕或妊娠间隔≥10年
初诊血压升高:舒张压≥130mmHg或者收缩压≥80mmHg
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慢性肾炎等基础疾病者
双胎多胎妊娠者
妊娠高血压都有哪些危害?
对孕妇的危害:
1.大脑的危害:妊娠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痉挛,脑组织缺血,导致大脑组织缺氧或水肿,患者会出现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和抽搐的症状,严重者昏迷。
2.心脏的危害:妊娠高血压会导致冠状小动脉痉挛,引起心肌缺血、间质水肿以及点状出血坏死,从而使得心脏负担加重,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心脏衰竭。
3.肾脏的损害:妊娠高血压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,血流阻滞,从而出现肾脏缺血,使得肾功能受损。患者会出现少尿、蛋白尿,如病情严重,会出现肾功能衰竭。
4.肝脏的危害:妊娠高血压严重时会导致肝内小动脉痉挛,随即扩展松弛,以致血管内突然充血,压力骤减,从而出现肝脏门静脉周围发生局限性出血,这时候肝细胞也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。
5.胎盘的损害:妊娠高血压会导致子宫血管痉挛,从而影响到母体给胎儿的血液补给,损害胎盘功能,严重时会发生胎盘早剥,母儿死亡。
6.眼睛的损害:
妊娠高血压会导致眼部视网膜小动脉痉挛,缺血,严重时会出现视网膜水肿、视网膜剥离,患者会出现眼花、视力模糊的症状,还有可能出现暂时性失明。
对于胎儿的危害:主要有早产、胎儿生长受限、胎盘早剥导致的胎儿窘迫、胎死宫内等。
妊娠高血压能顺产吗?
医生会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。如果是具备顺产条件的妊娠高血压患者,产前听从医生的建议,合理调理身体,是可以顺产的。病情严重出于安全考虑,医生也会建议妊娠高血压的妈妈进行剖宫产。
如何预防妊娠高血压?
1.孕早期规范产检:有利于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避免疾病严重发展。重视测血压、观察尿蛋白和体重。
2.饮食方面控制盐分摄入:建议孕妇每日盐分摄入量不超过6克,以避免因钠盐过多导致的血压升高。
3.增加蛋白质摄入:适量多吃鱼类、禽类和大豆制品,这些食物富含优质蛋白,有助于稳定血压。比如,可以每天摄入一定量的鱼肉或鸡肉,以及豆腐等豆制品。
4.减少饱和脂肪摄入:避免过多摄入动物性脂肪,使用植物油进行烹饪,以降低饱和脂肪的摄入量。
5.多吃新鲜蔬果:增加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,它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,有助于保持血压稳定。
6.适度锻炼:孕妇可通过适量的运动,如散步、瑜伽等,来促进心血管功能,降低血压。建议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,但应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。
7.控制体重:避免体重过快增长,以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。可以根据孕前BMI指数,制定合理的孕期增重计划。
8.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: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每晚至少7-8小时。戒烟戒酒,限制甜食、咖啡因的摄入。
9.心理健康:保持心情愉悦,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。可以尝试进行冥想、深呼吸等放松训练,以帮助缓解压力。
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,其发病机制复杂,疾病表现多样,对产妇、胎儿危害大,所以准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定期检查,遵医嘱规范治疗。
- 上一篇:与“食不下咽”说再见
- 下一篇:多措并举抓学习 凝心聚力促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