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医院动态 > 医院新闻

医院新闻

洪涝灾害后,如何避免各种疾病

7月14日,丹江口经历了一场持续的暴雨天气,局部地方发生了洪涝灾害。洪涝灾害后,也是传染病等各种疾病的高发期,这些防病小知识请查收。

洪涝灾害后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,主要包括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下降、生活环境状态及卫生恶化和医疗救治条件变差等。常见的有肠道传染病、自然疫源性疾病和由皮肤黏膜接触等疾病,一定要引起重视!

肠道传染病

 发生自然灾害后,如果水源污染,粪便、垃圾得不到恰当处理,加之高温、高湿,蚊蝇便会孳生,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,就会患肠道传染病。

        1.细菌性痢疾

       主要症状是发热、腹痛、腹泻,每天几次到几十次,里急后重、粘液脓血便等,起病较急,高热达40℃以上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多见于2-7岁儿童,可以表现为发高烧、烦躁、惊厥、抽搐,却没有明显腹泻,病情凶险。

       2.感染性腹泻

       出现大便稀而不成形,排便次数增加,每天数次至二十多次,腹痛、呕吐、发烧。建议注意饮食,进食易消化食物,忌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可适当补充液体。

       3.霍乱

一般为无痛性腹泻,可伴有呕吐,每日几次到十几次的腹泻,排出水样大便,患者四肢冰凉,双眼深深凹陷,严重脱水,治疗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。

皮肤感染性疾病

皮肤如果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,加之温暖湿润的环境,细菌滋生,蚊虫肆虐,就会出现皮肤瘙痒、红疹、水疱,甚至伴局部感染和溃疡等情形,应谨防皮肤病。

1.浸渍性皮炎

 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,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发白、肿胀、破溃、糜烂,甚至皮肤剥离,伴有瘙痒,俗称为“烂脚丫”。感染严重时,还有畏寒、发热、乏力、头痛、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,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。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,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。  

       2. 丘疹性荨麻疹

又称虫咬皮炎,在儿童中较常见,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、有时在皮疹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。搔抓后皮损扩大可形成风团、结节、斑块等,常巨痒。

3.皮肤癣病

洪涝灾害时,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,加上生活环境温暖潮湿,也会造成各种癣病的发生。

自然疫源性疾病   

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,大量鼠类和动物迁徙到高地,形成新的疫源地,暴雨时动物粪便中的病原体还会随水流一起传播,导致相应的疾病传播,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、钩端螺旋体病、鼠疫等。这些疾病起病急,病情进展快,死亡率高。

暴雨后,还会滋生大量的蚊虫,可引起虫媒传播的疟疾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登革热等疾病。

接触传播疾病   

常见的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,通过水等媒介间接接触或直接接触传染,表现为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,发病快、传染性强。注意个人卫生,保持手的清洁,不要用手揉擦眼晴。

洪水退后3-5天是灾后防病关键期,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和个人卫生。

1.注意饮水卫生和食物卫生

不喝生水,尽量喝矿泉水,对临时的饮用井水、河水、湖水、塘水等,一定要进行消毒。食物要煮熟煮透,生熟分开,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,进食前要洗手;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;不吃淹死、病死的禽畜、水产品。

2.加强粪便、垃圾管理

不要随地大小便,粪便、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,及时清理积水和淤泥,清除粪便、垃圾、动物尸体,减少蚊蝇滋生,避免排泄物污染水源和环境。

       3.杀虫

       水灾过后杀虫必须进行,做好灭蚊防蚊,防蝇灭蝇,防鼠灭鼠。

       4.定期开窗通风

       洪涝灾害后更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,需定时开门开窗,通风换气,避免室内空气过于浑浊,增加病毒和细菌的感染率。

       5.适当进行运动

       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力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。但在洪涝灾害后,要选择干燥和安全的场所进行运动,避免处于受污染或危险的环境。

       6.调整自身心态

       洪涝灾害可能对个人造成心理压力和创伤。因此建议调整自身心态,寻求心理支持和辅导,有助于维持心理健康。

       7.及时就医

       当身体不适时,一定要及时就医诊治。遵医嘱服药,并配合传染病的隔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