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43岁的王先生捂着胸口冲进国药汉江医院。他已持续遭受胸闷、咳嗽、呼吸困难的折磨3天,却以为只是“累着了”。国药汉江医院急诊科立即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,同时请心内科紧急会诊。当医生告诉他“是急性心肌梗死,必须马上手术”时,他还难以置信:“我才43岁,怎么可能?”
但疾病不会给年轻人“优待”。冠脉造影显示:其右冠脉为闭塞性病变,回旋支为次全闭塞。这些负责心脏重要区域供血的主要血管一旦血流中断,心肌便面临持续损伤风险,救治刻不容缓。
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I)随即展开。在血管造影设备的实时引导下,医生精准操作,将指引导管成功送达右冠脉闭塞部位,并通过血栓抽吸导管反复抽吸目标部位。操作完成后,堵塞血管的血流成功恢复,手术关键步骤顺利完成。加上术后精心护理,王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心梗年轻化:从“老年病”到“生活病”
“过去心梗总被认为是‘老年病’,但现在,抢救室里三四十岁的面孔越来越多,”国药汉江医院内一科医生指出,“年轻人总觉得自己身体是铁打的,这种观念该彻底打破了。”
以下不良生活习惯是心梗逐渐年轻化的重要诱因:
1、长期熬夜,心脏“超负荷运转”: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,导致血压波动加剧、体内炎症反应加重、血管内皮更易受损。心脏得不到充分休息,如同持续“加班”,负担日益加重。
2、饮食不节,血管“堆垃圾”:长期摄入高油、高盐、高糖的外卖,加上烟酒刺激,会使血液中的“坏胆固醇”(低密度脂蛋白)增多。它如同油垢般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,形成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,是导致心梗的“元凶”。
3、久坐不动,血管“变硬变堵”:长时间缺乏运动,血流速度减慢。血管长期缺乏“锻炼”会逐渐失去弹性、变硬。同时,血液中的代谢废物也易堆积、排出困难,显著增加血栓形成风险。血栓一旦堵塞血管,就可能引发心梗、脑梗。
心梗并非“猝不及防”
心梗的发生,常被误认为是毫无征兆的突然倒地。
实际上,大多数心梗在发作前是有迹可循的。特别是在发作前一个月至一周内,若能及时发现身体的某些异常信号,就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及心肌损伤程度。
一、典型预警信号(持续15分钟以上需立即就医):
1、活动后胸闷加剧:如爬3层楼就喘不过气,休息后也难以缓解。
2、压榨性胸痛:感觉像巨石压在胸口,并伴随冷汗、恶心。
3、放射痛“陷阱”:出现左臂、下颌、后背甚至牙齿(尤其偏左侧)的不明原因疼痛。
二、非典型信号(切勿当作“小毛病”忽视):
1、无症状休克: 突然面色苍白、手脚冰凉、意识模糊。
2、消化道“伪装”: 持续的上腹痛、烧心感,易被误诊为胃炎。
3、乏力“烟幕弹”: 无明显诱因的极度疲惫感,连说话都觉得费力。
若出现上述症状,尤其是胸痛伴呼吸困难,应及时就医,以降低心肌损伤风险。
急性心肌梗死如何急救?
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,抢救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,应尽早开通梗死血管。
胸痛、胸闷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症状。一旦发病,患者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,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。在救援到来前,患者应就地平躺休息。
如病人心脏骤停,家属切不可将其抱起摇晃呼叫,而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,持续进行直至医生到来。
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脏疾病?
1、培养健康生活习惯:坚持清淡饮食,严格限制脂肪及盐的摄入,增加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摄取,多食蔬菜、水果及富含钾的食物。
2、坚持适度运动: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功能,预防冠心病。
3、彻底戒烟: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,不仅危害亲友(二手烟),更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、发展及血栓形成,显著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郑重提醒,切莫再抱有“心梗是父母辈的病”的侥幸心理。当你凌晨3点还在刷手机、连续一周靠咖啡强撑、用吸烟来缓解压力时,你的血管早已在超负荷运转。定期体检、控制“三高”、保持规律作息,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珍贵的“保险”。
- 上一篇:咳嗽发烧?当心背后“元凶”!聚焦肺炎链球菌危害与预防
- 下一篇:返回列表